成语一诺千金_成浯一诺千金
问题中的“一诺千金”确实是一个成语。
如何理解,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1、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或《辞海》中,收录了“一诺千金”这一词条。
2、“一诺千金”从词义上看,含有本意和比喻义,符合成语的特点。
3、“一诺千金”的意思是: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。比喻说话算数,极有信用。
4、“一诺千金”一词是有出处的。出自于司马迁的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,原文是: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
一诺千金(拼音:yī nuò qiān jīn)是一个成语,最早出自于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。
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;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,说话算数。含褒义;在句中一般作谓语。
成语(拼音:chéng yǔ,英文:idiom)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。成语,众人皆说,成之于语,故成语。成语多为四字,亦有三字,五字甚至七字以上。
"一诺千金" 的典故最早出自《史记·佞幸列传》中的一个故事。当时,秦国太子婚期将至,却因为礼仪上的问题而无法完成婚礼,这时一个叫做赵盾的人主动出击,帮助太子解决问题,使得婚事得以顺利进行。在婚礼进行期间,太子让赵盾在宾客面前承诺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他。赵盾只说了一句话:“举劾不直之吏,以褒为谏。”
几年后,秦国的太子终于登上了玉座,成为了秦始皇。在讨伐诸侯时,赵盾曾劝谏秦始皇,告诉他该如何才能统一天下。秦始皇感激不已,许多富有的官员都贪婪地向他索要财物,而赵盾始终都没有开口要求什么,并且在一次宴会上,秦始皇再次问他要什么,赵盾还是只说了一句话:“昔者臣与太子定约,太子当今日立为帝,臣理所当为相,何有所索?”秦始皇听到这句话十分感动,把他当成了最要好的朋友。后来,赵盾被封为瑯邪侯,并且被赐予“一诺千金”的赏赐,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的。
一诺千金,诺:许诺。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。比喻说话算数,极有信用。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,他为人正直,乐于助人,特别是非常讲信义。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,无论有多么困难,他一定想方设法办到,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好
“一诺千金”的典故出自《左传》,讲述齐国国君宣王为救蔡姬,承诺暂不攻打齐国边境城市博望坡。履行誓言后,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敬佩。
“一诺千金”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,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,说话算数。
该词出自:西汉·司马迁的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
意思是:得到一百斤黄金,也不如得到季布一声许诺。
秦末时期,有个叫季布的人,性情耿直,一向说话算数,信誉非常高,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。
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
这便是一诺千金成语的出处。楚汉相争时,季布是项羽的部下,曾几次献策,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。
后来,季布跟随项羽战败,为刘邦通缉,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,使他安全地度过了难关。最后,季布凭着诚信,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。这个中国经典诚信故事告诉我们,一个人诚实有信,自然得道多助,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