馒头的来历_馒头的来历和传说
一开始馒头不叫做馒头,而是叫做“蛮头”,意为蛮人的脑袋,还有一种叫法叫做“瞒头”,因为这个是诸葛亮用来瞒混过关代替真头用于祭祀 。
一款食物的名字叫蛮头确实有点不雅,所以人们用一些音同字不同的的汉字来代替。馒头的曾用名有:曼头、谩头等,最终使用的名字就是馒头,这个叫法一直沿用至今。
馒头的由来和典故,据说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讨伐孟获时,准备渡过泸水,根据当地的习俗,大军渡江之前必须要以人头祭祀河神,否则河神便会发怒,诸葛亮不想杀生,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,代替人头投入江中,诸葛将其命名为“瞒头”,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。
清明给亡人的小馍馍,上面点红点,癸祖上供。
按照习俗,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,所以人们习惯在腊月廿八、廿九这两天做主食。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、炒、烙等炊事,而蒸与争谐音、炒与吵谐音、烙与落谐音,均属不吉利,所以以前人们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。
起源于山东平原县,兴起于清乾隆年间,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。因馒头在筷子上蒸熟,而筷子又名签子,所以被称为签子馒头。
据当地人介绍,这种馒头之所以做成竖长型,是因为小孩子吃馒头爱吃皮,如何才能用相同的面做出皮多的馒头呢?人们想到把原本圆球形的馒头搓长,那样皮的面积不就大了嘛。可是在蒸的时候又遇到了困难,如果馒头平着放在笼屉中,蒸熟的馒头有一半皮是软的,没有嚼劲儿,于是有人就想到了把馒头插在筷子上蒸熟。果真,这样做出的馒头口感劲道,而且馒头皮多,得到了大家的认可。
因为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:吃馒头吃尖,长大了做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