才高八斗的典故_才高八斗的典故主人公
才高八斗还要从仓颉造字说起,传闻仓颉造字一石,后人多学艺不精,浅尝辄止,不得真传,唯有孔子精研不辍,得其精髓,但始终只得到九斗六!
仓颉造字一担黍,传于孔子九斗六。
还有四升不外传,留给道士画符咒。
鬼画桃符君不识,才高八斗有来头。
孔子识字九斗六,传于弟子整八斗。
弟子造就五车书,千秋万代永流传。
从此学富称五车,自古才高曰八斗。
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,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·宋·无名氏《释常谈·斗之才》。“才高八斗”的原义是形容曹子建文才出众,天下文才总共一石,他自己占了八斗;后比喻才学极高;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。
才高八斗指的是曹植(曹子建)。
才高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赞曹植用的一个比喻,他说:“天下有才一石,曹子建(曹植)独占八斗,我得一斗,天下共分一斗。”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,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,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,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。其代表作有《洛神赋》《白马篇》
“才高八斗”出自《南史?谢灵运传》,指的是谢灵运曾说:天下的文学之才总共一石,其中曹子建(曹植)独占了八斗,我的才学占一斗,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。谢灵运的这句“才高八斗”成了才学出众的代名词。那么才高八斗由什么典故而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