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耶稣的人正常吗_信了耶稣还是罪人吗
(1)从众心理。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,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而导致态度或行为的变化,谓之从众。青年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虽有所加强,但仍希望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同感与融合感。
因此,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、所在团体中的个别人出入教会、活得潇洒自由,于是也就随此“大流”而去,由参加宗教活动而逐步形成了宗教信仰。
(2)模仿心理。模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,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仿效别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类似的行为。这种现象不仅在儿童身上存在,成人包括青年也时有模仿出现。在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信仰方面,青年就可能经由模仿而走向这条道路。
模仿心理与从众心理是不同的,前者是受榜样(特别是为模仿者所崇拜的榜样)的影响所致,后者则是一种“随大流”现象。
(3)好奇心理。宗教在人们心目中常常具有神秘感;而青年又正好富有猎奇心,即喜欢探究一些神秘现象。
这两者“一拍即合”,从而会使得一些青年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投入宗教的怀抱。特别是一些邪教团体利用青年的好奇心理,采取种种欺骗手段,诱导青年加入该团体。这显然是一种歪门邪道,值得青年人警惕。
(4)逃避心理。有些信教的青年,常常是由于自己意志薄弱、情绪不稳定、没有建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,以致一遇挫折,就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、人生即是苦难,于是意志消沉、心灰意懒,甚至悲观厌世、看穿红尘,从而加入宗教大军,以逃避社会压力,寻找心灵的慰藉。
(5)崇拜心理。有的青年由于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,树立无神论世界观,以致在他们心目中,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上帝、先知、观世音等的伟大力量,甚至相信上帝确实能够拯救人类升入天国,摆脱人世苦难,获得永生幸福。于是便加入信教队伍,甚者还遁入空门,剃度为僧尼。
答:信教的人什么心理,信教的人从心理看,首先心里空虚,没有奋斗目标,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信心!但是信教的情况多种多样,一些国家,民族他们有共同信仰的教!这是说明他们在信仰上是一致的。我们的信仰是自由的!我希望信什么都可以,必须是正能量的!
信教的人多数情况下是属于一种精神寄托吧!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,在我们的生活当中,会经历很多的事情,有愉快的,当然,更多的是不愉快的,那么这个时候,我们的人就需要找到一种精神神寄托,来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有所依附了,不那么漂浮不定没有归宿感,不再孤单。
信教的人一般都是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,通过这种心灵的寄托寻找内心的平衡,通过寻找内心的平衡达到自我满足和自我救赎。
人是高级动物,是有思想和灵魂的,思想和灵魂要有所依托,人才能够活下去,信教的人把思想和灵魂寄托在教义上。
信教的人有一些是因为善良,然后他有信仰,于是他根据他的信仰,一直也在存好心,做好事,那么还有一种人就是曾经可能犯过一些错误,导致自己心里一直有愧疚感或者是有犯罪感,那么信教的话,可能会让她的犯罪感会降低很多。通过信教以为能够熟清自己的罪孽。
信教的人多数是经历过生活的坎坷,寻求心灵上的安慰,所以选择信教…他们这群人大多心底善良…
在现实生活中,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呢,答案是信教的人是信仰心理。由于每个人的文化修养不一样,那么人的信仰也不一样,信仰不一样,做事态度也不一样,信教的人自认为自己信教了,思想品德就高尚了,与众不同了,自身的价值观也与别人不一样了。这就是信教人真实的心里。